——吉林省“百名優秀碩博人才助力振興計劃”回眸
“能為吉林振興盡一份綿薄之力,我很開心。”
“在基層的沃野上施展才干,我找到了人生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來吉發表重要講話,令我備受鼓舞,斗志滿懷。”
大學生留吉發展懇談會上,一句句真摯的話語,是來自百名優秀碩博人才的心聲。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業興。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全面振興和吉林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吉林振興發展一線培養儲備一批又紅又專、務實擔當的優秀“種子”人才,2024年4月,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省委組織部、省委教育工委、省人社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團省委組織實施吉林省“百名優秀碩博人才助力振興計劃”,選派優秀博士、碩士研究生到縣、鄉開展崗位鍛煉,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項目啟動后,全國共有42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報名參加,首批選派來自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等省內外25所高校的108名博士研究生、101名碩士研究生到全省60個縣(市、區)全覆蓋開展實踐。他們為縣域發展揮灑汗水、貢獻智慧,在奮力推動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成長成才、建功立業。
求賢若渴 統籌謀劃匯集引才合力
抓人才就是抓發展,謀人才就是謀未來。團省委始終把青年人才發展作為重要抓手,以求賢若渴之心引才聚才,激活青年人才引擎,打造更加包容開放的青春吉林。
“吸引更多優秀青年人才服務保障吉林振興發展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課題,是主要工作任務。”團省委學校部部長高巖說,“為進一步創新引才方式、提升引才質量,我們積極謀劃這項工作。”
為了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團省委積極爭取團中央在機制設計、組織動員、資源統籌等方面的具體指導和支持,團中央以我省項目為藍本面向全國啟動“新時代新征程高校學生‘青年實干家計劃’項目”并在吉林大學舉辦啟動會。省委組織部將此項工作納入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工作要點,要求各地組織部門全力支持配合抓好組織實施。與組織、教育、人社等部門建立協調機制,聯合印發工作通知和實施方案,協同推進項目“落地生根”。
與此同時,著眼未來,全省各地吹響“集結號”,以“誠”納才、以才興城。
——實施“央地協同、一校一策、深入學生”的動員策略,利用團中央的宣傳渠道、地方的引才政策、高校的人才資源,發揮吉林籍學生返鄉建功的“鄉緣優勢”、省外大學生向往吉林的“情感優勢”、校地長期合作的“平臺優勢”,面向省內外高校積極開展動員。
——長春理工大學組建“機關+學院+導師”工作專班,注重發揮導師在發動組織、學術支撐方面的作用。吉林農業大學黨委主要負責同志深入對接縣區,了解產業發展和用人需求。
——延邊州、長春市二道區、通化縣、梅河口市等地黨委領導牽頭協調黨政有關部門做好選派學生使用和保障工作。
——構建“服務、培養、發展”工作模塊,貫通“推薦、選聘、培訓、使用、考核”工作路徑,構建項目長期有序實施“制度鏈”。
多策并用、不拘一格,充分展現了大美吉林的引才誠意。
匯才集智 激發活力拓寬用才平臺
為了切實把青年人才“第一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團省委選派學生擔任團建指導員的同時,在不同領域開發“第二崗位”,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從鄉村振興一線到經濟發展主戰場,從科技創新前沿到高質量發展實踐,吉林大地處處閃耀著青年人才的身影,處處凝結著青年人才的智慧和汗水。
團柳河縣委團建指導員、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彭楠關注到柳河縣是“中國野山參之鄉”,她走訪重點鎮街,與縣人參辦、參農和收購商交流,了解到柳河人參產業面臨著種植環節粗放、缺乏地區統一品牌等諸多問題。她認為,柳河人參現有問題或可通過對接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社會生態農業互助理念得以解決。這一想法得到柳河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大力支持后,邀請北京順義“分享收獲”農場到柳河考察調研,順利達成合作意向。
團通化市二道江區委團建指導員、吉林大學博士研究生李正材十分關注文化保護。他了解到,高句麗文化的典型代表“將軍墳”因西北面缺失一塊護墳石,導致該角塌陷嚴重,破壞變形較大,亟需保護。他便組建科研團隊,對將軍墳進行實地精細化勘察后,創新性運用“三維彈性波CT”無損檢測技術,精準繪制出了將軍墳遺址的三維內部結構,識別出微小裂縫、空洞與結構弱點,提出了修繕保護的建議舉措。
團敦化市委團建指導員、延邊大學博士研究生屈雷宇一直致力于鄉村振興。作為畜牧學專業博士生,屈雷宇走訪了多個村屯,見證了當地牛經濟的蓬勃發展。他發現,雖然當地的養牛產業生機勃勃,但在銷售上仍以肉牛為主,產品附加值低。于是,屈雷宇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做細肉牛深加工,設計牛肉統一品牌,提升產業附加值,開拓渠道幫助養殖戶銷售,助力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只是碩博人才盡展其才、綻放光彩的一瞥。碩博人才在“廣闊的舞臺”上,積極發揮著專業促進作用、服務凝聚作用,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聚力同行 主責主業提升育才效果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共青團的職責使命,吉林共青團助力碩博人才在白山松水間成長成才。
實施“吉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計劃·百名碩博研究專項”,以“學生與服務地共同選題、學生與高校共同答卷”的方式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開展研究。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潘位力開展縣域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研究,并在柳河縣、梅河口市舉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與地方招商引資”專場講座。吉林農業大學博士生安昱霖研究硫包鐵肥的制備,緩解花生的黃化癥狀。長春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宇軒應服務地要求,研究和龍市明太魚相關產品加工生產半自動化,擬申請相關技術專利后投入測試。碩博人才真真正正地將論文寫在了吉林大地上。
開展“跟著總書記腳步看吉林”主題實踐活動,組織碩博人才在吉林各地走企業、看場館、進田間,幫助他們了解產業轉型升級,感受科技創新騰飛,學習基層治理效能。寒暑假期間,碩博人才紛紛走進“返家鄉”大學生身邊,分享自己的基層故事,帶動大學生堅定留省就業信念。
開設“干而論道青年夜校”,舉辦學術、文化、心理、體育培訓,豐富在吉文化生活。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分享奮斗故事,“時代楷模”、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黨委第一書記吳亞琴講述基層經歷,鼓勵碩博人才投身吉林全面振興實踐。碩博人才集體學習《先生向北》一書,“匡亞明等學界前輩扎根東北大地的故事讓人動容,我愿意傳承他們的志向,把青春和汗水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這片土地。”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李東林激動地分享道。
碩博人才在吉林做種子、做橋梁,在基層增本事、長才干,實現了人才與地方的“雙向奔赴”。
“自從村里來了博士研究生,真是帶來了不少好理念。”敦化市大石頭鎮文化村養殖戶馮海濤說。
“他們真的是和大家面對面、心貼心真誠交流溝通,用心用情處理好急難愁盼問題。”和龍市工信局局長周英鋒說。
“他們敬業吃苦的精神,感染著我們,我們一定要練真本領、做實干家。”撫松縣西部計劃“衛國戍邊”志愿者劉子怡說。
這是來自吉林人民發自心底的聲音,這更是吉林對人才渴求的體現。
心里懷著憧憬,腳步一直未停。如今,吉林省“百名優秀碩博人才助力振興計劃”仍在繼續,他們將繼續扎根吉林這片熱土,追夢、筑夢、圓夢,以青春之力激發縣域發展活力。(王超)